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海安党史
【英雄战事周周看】韩国钧与联合抗战座谈会
【信息时间:2021/4/15  阅读次数:【我要打印】【关闭】

韩国钧,字紫石, 1857年3月29日生于海安镇(今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)一个商人家庭。清光绪五年中举,先后于如皋、甘泉、六合、金陵、昭文等县幕任教读。1889年开始官场生涯,曾任河南镇平、祥符等县知事、铸钱局总办、直隶省矿务局总办、河南新军参谋处会办、江苏交涉局会办,奉天劝业道、交涉局局长、开埠局局长,葫芦岛商埠督办、吉林民政司、江苏民政长、安徽巡按使、江苏省长,一度兼江苏军务善后事宜督办。1925年2月辞官退隐,致力于水利、实业和公益事业,曾任运河工程局会办、江苏水利会会长等职。

抗日战争期间,韩国钧极力主张抗日,多方奔走,呼吁国共合作,制止反共摩擦,支持新四军东进抗日。此后,韩国钧为建立“三三制”的抗日民主政权,动员各界民众团结抗日,扩充地方武装,做了大量工作。1941年初,日军第二次占领海安,韩国钧携家人避居海安镇北郊徐庄。南京汪伪政权派人威逼他担任伪江苏省省长,遭到韩国钧的严词拒绝。尔后, 日伪军队包围韩国钧住处,对其施行武装软禁。1942年1月23日,韩国钧在忧愤中溘然辞世。陈毅高度赞扬了韩国钧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,誉之为“民族抗战之楷模”。

1940年春,新四军挺进苏北,国民党江苏省主席兼鲁苏战区副总司令韩德勤阻截未逞,进而制造军事摩擦。陈毅经陆小波介绍与韩国钧取得联系,并争取韩国钧出面斡旋。同年8月7日、9日,韩国钧先后两次给陈毅回信,表示愿意“筹划进行,从中调解,合力对外,不使内部摩擦”。

1940年9月,新四军经过郭村、黄桥、营溪、姜堰等四次战斗,控制了东西约200里、南北数十里的广阔地区,建立了以黄桥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。这时,韩德勤集结部队准备进攻黄桥。陈毅遵照中共中央指示,一方面在军事上积极做好准备;一方面再次表明我方避免摩擦、团结抗日的初衷,只求“救国有份,抗战有地”,并派朱克靖四处奔走,联络各界人士代表继续呼吁停止内战、团结抗日,得到韩国钧等社会上层人士的响应。

1940年9月中旬,受陈毅委托,韩国钧邀请了苏北八县绅、商、学等各界知名人士黄逸峰、胡显伯、黄辟尘、季方、朱履先、李俊民等15名代表在韩公馆小花厅召开“停止内战,团结抗日”座谈会,座谈会由韩国钧主持。会上,李俊民执笔起草了由韩国钧、黄逸峰、季方、李俊民等联名发出的3封函电,呼吁“停战息事,一致抗战”。第一份函电是致韩德勤、李明扬、李长江、陈泰运、陈毅等苏北各方面军事长官的,要求停止苏北军事冲突,并附建议书一份,提出用政治方法解决争端的5点建议。对于这个建议,李明扬、李长江及陈泰运立即复电,表示“全部接受,并努力促其实现”。陈毅复函表示“切实遵办”,并提出5条补充意见。唯有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自恃兵多粮足,对和平建议置若罔闻,反而乘机要挟,复电称:“新四军如有诚意,应首先退出姜堰,再言其他。”另两份电报是发给重庆政界人士、战地党政委员会委员黄炎培、吴稚晖、钮永建等人的,请他们转呈蒋介石。一份电报控诉韩德勤部不去收复失地,却肆意排斥异己,虐待民众,恳求国民党中央责成江苏省政府停争息战,或派要员莅苏挽救危局;另一份电报则是专门控诉韩德勤部贩粮资敌和封锁禁运粮食。

在陈毅倡导下,反摩擦、争和平得到各界拥护,韩德勤陷入被动。

这次座谈会,由于国民党顽固派韩德勤的破坏阻挠,虽然没有达到预期目的,但新四军在政治上取得优势:孤立了顽固派,争取了中间力量,团结了爱国人士,表明了新四军团结抗战的立场和决心,为在1940年10月3日至6日的黄桥决战中促成陈泰运、李明扬部保持中立,新四军能集中兵力对付国民党顽固派,进而取得黄桥决战的重大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