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海安党史
【英雄战事周周看】黄逸峰与“联抗”部队
【信息时间:2021/4/28  阅读次数:【我要打印】【关闭】

黄逸峰(1906-1988),江苏东台人,原名黄承镜(黄澄镜),曾用名黄国材、张文彩、林敏等,1924年离乡到上海读书,先在中国公学大学部,后转入复旦大学商学院。1925年参加五卅反帝运动,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,10月转入中国共产党,并任复旦大学团支部书记。1926年9月任中共闸北区委宣传委员。1927年3月参加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。“四·一二”反革命政变当天,从国民党26军2师司令部救出了被蒋介石密令扣留的中共领导人周恩来,深得党中央的嘉许,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陈独秀为此专门接见并赞扬了黄逸峰。1927年6月任中共南京地委书记。同年10月下旬担任中共江苏省委农委外埠工作部秘书长,回东台帮助创建中共东台县委。1929年与党失去联系后被迫流亡海外。1934年,回国任教并参加抗日救亡运动。1937年底被国民党元老李济深委任为国民党战地委员会少将设计委员,后升任鲁苏战区党政分会中将设计委员。1940年10月任新四军“联抗”部队司令。1947年任东北铁路总局副局长,后任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纵队司令员。1949年后,任上海铁路局局长、华东军政委员会交通部部长、华东交通专科学校校长、上海交通大学教授、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等职。

1940年10月,黄桥战役胜利,新四军军威大震。但在里下河地区和沿江一带,国民党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部、鲁苏战区游击指挥部陈泰运部(即税警团)等仍对新四军心存疑虑,希望在新四军与他们防区之间建立一个缓冲地带,驻守一支彼此信得过的中立部队。对此,中共中央、中央军委致电刘少奇、陈毅,同意在苏中地区“成立一支八路军与新四军的外围军”。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遂决定,由深受各方信赖的国民党鲁苏战区党政分会中将设计委员、中共地下党员黄逸峰出面组建这支部队,并于1940年10月10日在海安曲塘成立,定名为“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直属纵队、鲁苏战区苏北游击指挥部第三纵队司令部”,简称“联抗”,黄逸峰任司令,李俊民、周至堃(兼参谋长)任副司令。

“联抗”部队初建时,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派特务营副营长宋生发带来一个连;鲁苏皖边区游击总指挥部李明扬部张公任纵队派来一个连;江苏省保安一旅薛承宗部派来一个连,此外,“联抗”还收编了国民党泰县第六区(白米)和第七区(曲塘)的两个区常备中队,并委派王筱觉把分散在海安、曲塘以北地区地主的枪支集中起来,组建了曲塘大队。

“联抗”部队的建立,在苏中地区树起了一面团结抗日的旗帜,吸引着爱国的人们。不到一个月时间,各地慕名而来的官兵和进步青年就有千余人。当时除地下党动员一部分群众来参军外,还派人去如皋、南通等地进行动员。上海、泰县、泰兴、东台等地的知识青年和工农群众也纷纷前来参军。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和苏中地方党组织先后派张敬人、张孤梅、贺敏学、彭柏山、戴为然等党员干部到“联抗”部队和“联抗”活动的地区工作,加强党对“联抗”部队的领导。

“联抗”部队初建时,下辖4个大队,分别驻防在胡集、曲塘、白米、小白米一线,作为新四军与李、陈的中间地区,并在几个主要驻地设了税务所,以提供经费来源。部队实行连队建立政治指导员制度,配备文化教员,开设军政干部训练班,培训政治、军事干部。建立战地工作团,创办《联抗报》,以宣传和组织群众。接收和改组国民党曲塘、白米两个区公所,成立民众抗日动员委员会,代行地方政府职权,从事抗日民主活动。

1941年2月,“联抗”部队配合新四军讨伐投降汪伪的李长江部。7月,日伪军在盐阜区大扫荡,“联抗”部队北上新四军军部整训途中,于阜宁硕家集掩护新四军第三师参加“反扫荡”战斗,并一度担任新四军军部的警卫工作。其后,“联抗”部队在墩头、姚簖、曹庄等地多次打击敌人。1944年9月21日,“联抗”部队配合新四军讨伐税警团。四年中,“联抗”部队与日伪顽作战50余次,歼灭日军200余人、伪军1700余人、国民党顽军500余人。

1944年10月10日, “联抗”部队完成党赋予的历史使命,奉命撤销番号,所属一团改编为苏中军区特务第五团,二团改编为紫石县独立团。

“联抗”是诞生于海安大地的一支抗日武装,正如刘少奇所说:“联抗”部队虽然名义上不是新四军,但实际上是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的一部分,是一支执行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任务的武装部队,在苏中团结抗日斗争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