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海安人文 >> 海安风俗
大冬小年
【信息时间:2015/7/23  阅读次数:【我要打印】【关闭】
 海安人对冬至节气比较重视,民间有“大冬小年”的说法。
    冬至过节源于汉代,盛于唐宋,相沿至今。《清嘉录》也有“冬至大如年”的记载。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。过去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自然转化的节点,是上天赐予的福气。所以早在汉代就将冬至定为“冬节”,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“贺冬”,并例行放假。《后汉书》中有这样的记载:“冬至前后,君子安身静体,百宫绝事,不听政,择吉辰而后省事。”所以冬至;这一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,军队待命,边塞闭关,商旅停业,亲朋相互拜访,以各种美食相赠。
    过去我国北方还有“冬至馄饨夏至面”的习俗。相传代北匈奴常骚扰边疆,百姓不得安宁。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氏两个首领,十分凶残。百姓对其恨之入骨,于是用面皮包肉馅儿取“浑”、“屯”之音呼作“馄饨”,意为恨之食之。希望尽早平息战乱,过上太平日子。海安地处江淮之间,史上有不少北方人迁移过来,逐渐演变吃馄饨为吃汤圆。为海安历史上盛产稻米,其中有一种粘性很强的糯米最适宜磕成米屑做圆子,所以海安人喜欢在冬至这天用前不久刚收获的糯稻——糯米制作汤圆,取丰收团圆之意进行庆贺,还喜欢用糯米煮赤豆饭。
    赤豆饭的习俗有人说来自江南。因为江南水乡冬至这一天家家户户吃赤豆糯米饭。相传共工氏的儿子不成才,作恶多端,死于冬至这一天,死后变成疫鬼,仍残害百姓。但这疫鬼怕赤豆,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吃赤豆饭,以驱邪避鬼,防灾祛病。海安在明代曾有许多人从苏州间门移民过来,于是冬至吃圆子,吃赤豆饭形成古老的习俗,民间甚至有“吃了汤圆大一岁”的说法。
“吃了汤圆大一岁”显然是把冬至看作过年了。这也有出处,据传,冬至这一天在周代的历法里就是新年的第一天,曾经是一个很热闹的日子,所以冬至祭祖吃了夜饭就长了一岁,真可谓“大冬小年”了。
冬至吃汤圆的米屑过去要到石臼上磕。通常前一天把糯米筛捡好,用水淘过再晾一晾,然后到有碓臼的人家去磕。这时左邻右舍的家庭主妇都提着米桶在那儿等着,大家互相帮忙,踩的踩,拨的拨,家长里短谈谈说说,很有人情味儿。
米屑磕成了,就得准备“包心”。通常用红糖、炒熟的花生或芝麻(捣碎),再加上桂花、猪油捏成“心料”,然后在匾子里撒上米屑反复“跌”,名日“跌圆子”,海安人“跌”的圆子下出来味道极佳,咬一口甜滑滋润,香气扑鼻……